二战:帝国之战
原文章:A New History of World War II是书籍Blood and Ruins: The Last Imperial War, 1931-1945的简介
二战的主题
二次世界大战的主题是什么?根据盟军领导人的说法,“这是自由世界和奴隶世界之间的斗争”,一方是“暴政”,另一方是“自由”。
但是,盟军主力苏联,是一个“独裁政权”。其他主要盟友也不完全是自由民主国家。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美国和中国(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西藏和蒙古)都是帝国,他们控制的殖民地超过 6 亿人。
人们通常不会强调二战的殖民层面,在美国,它仍然被称为“good war”,是正义对抗邪恶的伟大战争。当故事聚焦于希特勒入侵欧洲国家时,这种说法确实很容易获得认可。
然而,当镜头转向太平洋时,它就动摇了。在那里,日本人喊出以夺取殖民地为目标发动战争。盟军击退了日本,但只是将缅甸归还给英国,将印度尼西亚归还给荷兰。
在这种情况下,一件事变得清晰。不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题是什么,对交战双方来说,这都是一场帝国争霸战。
战争之源
是什么促使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发动战争?
正如意大利外交部所描述的那样,19 世纪经历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殖民收购障碍赛”。英国赢得了那场比赛,其他最终将加入盟军的国家获得了二等奖。轴心国,迟到了,得到了剩菜。更糟糕的是,赢家将输家拒之门外,拒绝了日本加入大国俱乐部的企图,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剥夺了德国在海外的微薄财产。进入 1930 年代,盟军拥有的殖民地面积是轴心国的 15 倍。
日本、德国和意大利是没有成为帝国的新兴经济体。这是个问题吗?21 世纪的国家不需要殖民地的繁荣。但在 20 世纪上半叶,工业强国依赖来自遥远土地的原材料。没有殖民地,他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可持续性。
希特勒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封锁,它几乎切断了德国与橡胶和硝酸盐等材料的联系,并造成了广泛的饥饿。
随着跨境贸易的崩溃,富裕国家靠其境内的任何东西维生。英国和法国可以依靠他们的殖民地。但是德国人呢?他们是“没有空间的人”。因此,希特勒对Lebensraum以及意大利对spazio vitale都投入了高度关注——这两个术语都翻译为“生活空间”。而日本人则抱怨“ABCD 包围”,他们获取重要资源的通道被美、英、中、荷包围。
Overy 认为,这场战争是现任帝国与潜力帝国之间的冲突。英国、法国和美国宁愿和平,因为他们对现状感到满意。“我们已经拥有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或者其中最好的部分,”1934 年英国海军司令说。“我们只想保留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并防止其他人从我们身边夺走它。” 相比之下,日本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则寻求对战利品进行暴力重新分配。
二战的范围
放眼全球,会导致对战争的不同看法。例如,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多数说英语的人会说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但那时,日本已经与中国持续交战两年,并暴力征服了北京、上海和中国首都南京。(中国最近要求其教科书使用更早的对日战争开始年份:1931 年,日本入侵满洲。)只有将亚洲边缘化,你才能声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 1939 年持续到 1945 年。
直到 1941 年,亚洲大陆以及欧洲和地中海的区域冲突基本上是脱节的。日本在 1941 年袭击英国殖民地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这也是美国被卷入其中的原因;尽管该国自吹自擂地反对法西斯主义,但只有在另一个国家试图夺取其领土时才宣战。
珍珠港袭击在美国是一个重要话题,罗斯福将其称为“一个将生活在耻辱中的日期”。但是,罗斯福的演讲重点是日本轰炸夏威夷领土上的珍珠港,但这远非唯一的目标。日本人席卷了太平洋地区的英语国家。他们在数小时内不仅袭击了夏威夷,而且袭击了关岛、菲律宾、中途岛和威克岛的美国领地以及马来亚、新加坡和香港的英国领地。
人们很容易弄混珍珠港袭击的意义,这不仅仅是试图击沉战列舰,而是对英美殖民地的闪电战。尽管日本人从未征服过夏威夷或中途岛,但他们占领了所有其他目标,并在之后取得了英属缅甸、澳大利亚的新几内亚和巴布亚领土、几乎所有的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阿拉斯加的西端。
只有将亚洲边缘化,你才能声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 1939 年持续到 1945 年。
资源之战
在太平洋,战争显然是一场帝国战争。在欧洲,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掠夺土地的目的是资源,在轴心国征服的领土上,数百万人因日本没收食物而遭受饥荒,德国以犹太人为目标也进行了大肆掠夺。此外,在残酷的“饥饿计划”中,它将没收占领区的苏联粮食以养活自己的国民,即使会饿死 3000 万苏联人。
但这样的政策最终无效,入侵一个国家,无法迅速恢复生产力,并带走它的货物。轴心国的极端暴力行为可以部分解释为占领者不顾一切地试图提取资源,而这些资源根本就没有生产。
与此同时,盟军仍有许多领土可以利用。仅英国就可以从印度调集270万军队。美国拥有全球近 60% 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在北非的燃料耗尽,而美国人则从底特律向那里运送坦克。美国的补给通过全球基地运送,其中许多在盟军殖民地,延伸到加勒比海、非洲、亚洲和太平洋。
战争中的殖民地
当日本帝国垮台时,盟军急忙收复他们失去的殖民地,但盟军领导人并没有解释为自由而战和为殖民地而战之间的矛盾。莫罕达斯·甘地警告罗斯福,在这些领土上,盟军吹嘘保护自由和民主的声音是“空洞的”。
印度于 1939 年卷入欧洲冲突,只是因为英国总督已代表其宣战。甘地和许多民族主义者同胞为了抗议而辞去政府职务,但收效甚微。伦敦从其殖民地征用军队和补给,用借条支付,战后赎回。印度本已贫穷,经济流失引发了一场危机。
在孟加拉,情况更加糟糕。在那里,殖民当局没收了食物,疏散了村庄,并摧毁了数以万计的船只,因为担心日本侵略者可能会得到它们。这导致了恐慌性囤积,造成了饥荒。
英国人认真的对待饥饿。历史学家詹姆斯弗农写道,伦敦政府“充斥着营养学家”。
战争意味着稀缺,但官员们孜孜不倦地研究公众需求,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并深思熟虑、公平地分配食物。丘吉尔很坚决:“任何东西都不能干涉维持这个国家人民的耐力和决心所必需的物资。”然而,丘吉尔所说的“这个国家”是指不列颠群岛。
相比之下,在孟加拉,英国官员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阻止他们造成的饥饿。饥荒造成 270 万到 300 万人死亡。伦敦拒绝派遣援助,丘吉尔指责印度人“像兔子一样繁殖”。
甘地和他所在政党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强烈抗议政府的没收饥荒政策,并在几天后威胁说,如果印度不获自由,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公民不服从。而英国逮捕了包括甘地在内的国民议会领导人。到 1943 年底,将近 92,000 人入狱。
“我们抵制英帝国主义不亚于纳粹主义,”甘地写信给希特勒。“如果有区别,那就是程度。” 按照这个逻辑,印度民族主义者苏巴斯·钱德拉·博斯摆脱了英国的软禁,逃到了希特勒的德国,招募了数千名被俘的印度人与盟军作战,然后搬到日本帝国,帮助组建了一支印度侨民军队来攻击英属印度。对他来说,这不是入侵,而是解放。
解放
博斯遭到了迅速的失败,但在整个亚洲,帝国正在崩溃。曾经受到严格控制的武器在战斗中广泛传播,民族自治的理念在殖民地广泛传播。
盟军战胜了轴心国,但战斗并没有停止。收复殖民地需要的不仅仅是驱逐敌对殖民者,这也意味着与被殖民者对抗,他们全副武装,不愿回到旧路。
日本宣布投降后仅一个月,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就宣布独立,马来亚发生叛乱。英国、荷兰和法国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而进行了血腥的屠杀,但最终他们输掉了这些战斗。1940 年,地球上近三分之一的人被殖民。到 1965 年,50 人中只有 1 人是。
很少有人会将法国在越南的战争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然而为什么不呢?故事在 1945 年结束,这要归功于意识形态对抗的形成,它把帝国故事从画面中剔除。
无视帝国视角,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成了道德上的胜利。这对获胜者来说是一种安慰,但也许太多了。
德国和日本在 1945 年之后开展了严肃的和平运动,但同盟国,尤其是美国,却保持着战争的基础。自二战以来,只有两年时间,美国军队没有在某个外国入侵或作战。
暴力从柬埔寨流向刚果,而且经常以二战为榜样。首先是“自由世界”在冷战中与“极权主义”敌人作战,然后是“邪恶轴心”和“伊斯兰法西斯主义”。每一次成功的冲突,都是战争神话的重演和重塑,美国领导人深信这场战争的内在好处,并试图一次又一次地以新的形式再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会了它的胜利者,对军国主义的道德化持怀疑态度。但是,通过将注意力限制在欧洲,二战中的西方胜利者却未获得更多的,关于战争的教训。